【语文教学团队】挖掘思政元素,夯实语文教学
疫情肆虐,线上教研却不断。12月7日下午,由渝中区职教中心罗春燕老师主持,开展了以“挖掘思政元素 夯实语文教学”为主题的区中职语文教研活动,共有65名教师参会。
罗老师从“指导思想”“概念解读”“挖掘思政元素,夯实语文教学”三方面给大家详细地讲解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挖掘思政元素。
罗老师讲到:语文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就是以语文学科知识为载体,挖掘、发挥语文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到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来串联和渗透,起到熏陶和强化的作用,实现价值观的引导,实现“立德树人”。
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
首先,在教材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语文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思政教育的载体。民族的文化自信来源于民族的文化经典,教师备课时就要深挖思政教育因素,抓住结合点,融合、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比如《论语》中“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给学生提出了修身做人的要求;从《季氏将伐颛臾》简洁有力的争辩中,我们感受到了万世师表孔子的雍容和顺而极有原则的仁者情怀;从《劝学》《师说》中学到荀子关于求学的见解——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等。
在教材中我们要透过民族英雄的事迹感受正直人格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比如从《满江红》学习岳飞的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文天祥的《正气歌》引领学生认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从而加强学生的自觉性。
在教材中透过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比如《落日》一文重点描绘了二战结束时“签字场所”“代表到来”“仪式开始”“投降书脏了”几个场景,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教育学生珍惜和平,共创和谐社会的人生使命感。还要注意“胸怀天下”主题的课文,从屈原到杜甫,从曹操到苏洵,许许多多知识分子感慨时光易逝,他们忧国忧民,时常怀有兼济天下的伟大情怀,教学中正好融入这些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有关生命、青春等话题也可在课文《石缝间的生命》《静女》《钗头凤》等文章中挖掘出来,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感悟。
其次,在写作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写“战疫”征文,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尊重自然,学会感恩。
“中华魂”“新时代好少年”“法制教育”等系列征文、演讲、朗诵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为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青少年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人的时代新人。
第三,在学科主题活动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课题研究、党史进课堂、“立德树人”讲座、各级各类公开课、微课制作等深挖思政元素。
我校教师吴明霞在会上从以下方面介绍了我们学校深挖课程思政元素的做法:
1.从课堂教学渠道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听课、评课 ,发表相关论文。
2.通过教学活动展开“课程思政”:课堂革命、“课程思政”典型案例、教学能力大赛。
3.网课也不放松思政教育。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篇美文的欣赏、一首诗歌的朗读、一个作家或作品人物形象的个人经历等都可能成为课程思政的元素。在教学中融入思想教育,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